網路謠傳:維生素B12會致癌? 是真的嗎? B12又有哪些生理作用呢?
維生素B12真的會致癌嗎?
B12又有哪些生理作用呢?
近期,社群媒體廣為流傳的影片,影片中提到「補充維生素B12恐致癌」 「台灣癌症亞洲最高可能與維生素B12有關」,造成許多服用B群的民眾感到恐慌,甚至連忙停用手邊的營養補充品。要破除這個恐慌式的健康話題,就讓我們從科學角度理解維生素B12的生理作用、其與癌症的真實關聯。
一、 維生素B12的關鍵生理作用:人體不可或缺的必需營養素
維生素B12(Vitamin B12),是水溶性維生素之一。它是一種人體無法自行合成,需要從日常飲食中獲取的水溶性營養素。由於自然界中只有微生物具有合成B12的能力,因此無論男女老少,每天都需要透過飲食補充。
B12在人體中扮演著多項至關重要的角色,尤其與能量代謝、造血功能及神經系統維持密切相關。
B12的主要功效與功能包括:
1. 協助能量代謝與DNA合成: B12參與醣類、蛋白質和脂肪的代謝,並與DNA合成密切相關。
2. 有助於紅血球的形成: B12與葉酸緊密合作,是製造紅血球的關鍵成分。若缺乏B12,可能導致惡性貧血。
3. 增進神經系統的健康: B12對於維持神經傳導、神經髓鞘的修復,以及維護神經系統的正常運作至關重要。缺乏B12嚴重時,甚至可能造成不可逆的神經損傷。
4. 代謝同半胱胺酸: B12能幫助代謝血液中可能促進動脈硬化的同半胱胺酸。
總體而言,B12對維持我們的氣色、活力、情緒及感知能力都十分重要。
總體而言,B12對維持我們的氣色、活力、情緒及感知能力都十分重要。
二、 B12與癌症並沒有直接的關係
關於「攝取B12會致癌」的說法,主要來自對醫學研究結果的誤導,亦即將「血中濃度高」錯誤詮釋為「口服補充會致癌」。
1. 相關性不等於因果關係
近期被廣泛引用的研究(例如2019年發表於《癌症流行病學生物標記及預防》期刊的英國觀察性研究),確實發現血漿中維生素B12濃度高於正常值的人,在一年內罹患癌症的風險增加。例如,血液中B12濃度超過1000 pmol/L的人,其癌症風險被觀察到是正常濃度人群的4.72倍。
然而,專家強調,這種觀察性研究「相關性」並不等同於「因果關係」,有可能是其他因子造成的。
2. 潛在癌症是「因」,B12升高是「果」
該篇文獻也指出血中B12濃度異常升高,更可能是體內已存在的隱藏或未被發現的癌症所造成的結果或標記,而不是B12導致癌症的發生。
3. 國際共識與致癌性評估
要評估B12是否致癌,應參考國際權威機構的認定。世界衛生組織(WHO)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(IARC)至今從未將維生素B12列為任何級別的致癌物。在現行的科學共識中,維生素B12被認定為安全的必需營養素。
三、 B12的安全劑量與高劑量補充的真相
許多人擔憂市面上的高劑量B12補充劑是否安全。事實上,維生素B12的安全性極高。由於B12是水溶性維生素,人體對其有良好的調節機制。一旦攝取量超過身體所需,多餘的部分通常不會被持續吸收或利用,而是會經由尿液自然排出體外。
正因如此,包括美國國家衛生院(NIH)在內的多個國際權威機構,都沒有為維生素B12設立明確的「耐受上限」(UL)。部分使用經驗顯示,每日口服攝取高量的B12用於治療缺乏症,是被認為安全的。當然少數人在高量的情況下,曾提及可能出現輕微副作用,例如痤瘡惡化或皮膚發紅,但這並不常見,台灣常見的幾微克到幾十微克的補充相對上都是安全無慮的。
3. 適量補充原則
• 全素或純素者: B12主要存在於動物性食物中。植物來源的食物中含量極少或含有無生理功效的類似物
• 中高年齡或高齡銀髮者: 隨著年紀增長,B12的吸收率會降低。
• 有腸胃吸收障礙者: 例如動過胃部手術、消化吸收不良者的人。
• 長期使用特定藥物者: 如長期使用雙胍類藥物(metformin)或制酸劑者,可能影響B12吸收。
面對看似驚人的健康資訊,我們應少一點恐慌、多一點查證,理性的第一步不是轉發,而是停下來檢視資訊的來源與科學依據。確保飲食均衡,並在有明確缺乏或特殊生理需求時,選擇標示清楚、含量合理的產品進行補充,才是正確維護健康之道。